六合集团打造六合丝绸博览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翻开南充千年历史,蚕桑产业必定是其中绚丽的篇章:栽桑养蚕史长达数千年,“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发源,蚕桑丝绸业声名远播,“中国绸都”闻名遐迩……

  丝路寻芳好去处。5月23日,记者走进“世界丝绸源点”——高坪区六合丝绸博览园,乘坐意趣盎然的六合小火车,享受清风吹过百年银杏树,聆听南充丝绸背后的故事。

  百年老厂 浓缩三千年蚕桑史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栽桑养蚕的天然之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就已盛产蚕桑,西周时期,南充丝织品就已成贡品。南充丝绸历史上有三次兴盛时期,第一次兴盛于唐宋时期,第二次兴盛于民国时期,鼎盛于20世纪80年代。

  现在位于高坪区的六合集团,诞生于民国时期。1912年,西充富商傅俊三在南充县都京坝创办兴隆丝厂,从兴隆丝厂、六合丝厂、同六丝厂、第二制丝厂、四川省南充嘉丽华丝绸集团公司到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历经百年奋斗,才发展成为集丝绸生产、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品牌营运为一体的大型丝绸企业。

  2005年4月,中国丝绸协会命名南充为“中国绸都”,2016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高坪)“丝绸源点”称号。作为“丝绸源点”标志的一尊青铜制品就安放在六合集团内,是南充早年出土的宋代“古蜀缫车”。作为缫丝过程的缩景,“古蜀缫车”也从侧面佐证了南充悠久的丝绸历史,并以文物形态传承下来。

  一座工厂的历史,一部机器的历史,几代蚕桑丝绸产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工艺进步、技术革新、社会变革、时代鼎新的历史。历史的坐标与现代文明,在六合集团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是工厂,曾经更是亚洲最大的缫丝企业,至今依然持续生产并保持活态经营,被称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获批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如今,六合集团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六合丝绸博览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启新的百年征程。

  提升改造 工业旅游风生水起

  走进六合丝绸博览园,乘着造型复古、颜色靓丽的新能源小火车,沿六合染房、张澜手植古桑、古朴六合院、丝绸源点雕塑等一路驶来,沿途的电话亭、老式广播、木制座椅……勾勒出一幅幅怀旧的场景,仿佛回到丝路繁华的岁月,让人重温百年六合的传奇。

  近年来,高坪区坚持“修旧如旧”理念,对六合丝绸博览园进行修缮修复,对其中的蚕茧站、工人俱乐部、六合院等建筑内部进行装饰装修,完善声、光、电等设施;对六合染坊、缫丝设备陈列馆等工业遗产进行维修和打造提升,全方位展示高坪丝绸文化。依托百年六合,高坪区坚持“工业为核、文化为魂、旅游为翼”,规划建设集“产业、文化、旅游、研学、生态”为一体的世界丝绸源点景区。

  2022年7月28日,在六合丝博园,安逸四川·丝源高坪——2022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盛大举行。与会嘉宾踏着青石路、穿过灰砖墙,走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修建的缫丝车间,看到崭新亮相的旅游地标,实地感受国家工业遗产的国际范和巴蜀韵,眼中满是惊叹。

  今年“五一”假期,一大批游客走进六合丝博园,在六合染房体验织染技艺,在制丝设备展览馆探索丝绸文化,在六合院陈列馆见证中国百年丝绸工业的发展与蝶变。南充市杂技团原创的大型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常态化在六合剧场演出,更是“圈粉”无数。

  南充六合,百年传承。站在丝绸源点广场,站在巨大的黄桷树的浓荫之下,视线所到之处,是百年六合的历史荣光,也是工业旅游的风生水起。(记者 杨晓江/文 梁洪源/图)

  ■相关新闻

  完善旅游要素 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六合丝绸博览园采取“旅游+文创”的发展路径,按下产旅融合“快进键”,充分把工业文化融入旅游之中。

  “六合丝博园具有很好的旅游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聚集了大量人气。”高坪区丝绸新城建设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苟小林介绍,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六合丝博园不仅生动记载和展示了南充底蕴厚重的丝绸文化和工业历史,每一处静谧古朴的老建筑也都成为百年丝绸记忆中的一帧帧画面,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苟小林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在业态完善、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下功夫,让工业遗产在传承和创新之路上绽放光彩。根据规划,高坪区将对六合码头进行改造提升,畅通水上游船进出通道,打造小品景观,增加游客体验点。同时,进一步填充景区业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对《东方丝源》实行定时演出,让游客深度感受六合丝绸文化魅力。

  “目前,我们已向文化和旅游部进行了申报,提交了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资料,争取打造成六合丝博园的又一张名片。”苟小林说,将以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契机,不断提升世界丝绸源点、中国丝绸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杨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