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清在村里开办法治讲座。

  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建清有很多身份,“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是她37年扎根基层,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底色。同时,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多年来,她同样紧贴基层社情民意、群众法律需求,不断在当地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化解矛盾纠纷,让“法治乡村”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订单式”普法 她是法律法规“快递员”

  这些天,在村民陈华明(化名)家,总能见到陈建清上门普法的身影。

  就在前不久的村民大会上,陈华明与同村乡亲谈论进城购买房屋的事,引起了陈建清的注意。

  原来,因觉得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太麻烦,陈华明打算采用私下买卖房屋,不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方式来购房。

  “华明,你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可能要吃大亏,首先没有产权证,房产是不能上市出售的,其次,房产证在开发商手里,万一遇到不良开发商,将房产进行再次抵押,你想过后果没?”在陈建清的上门普法后,陈华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陈书记,要不是听你讲法,我还真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我要尽快把房屋相关产权手续办了。”事后,陈华明说。

  像这样“订单式”普法,多年来,在陈建清的工作中是常态,不管是上山下田,她的背包里总会带着法律相关书籍。入户时,她总是主动询问村民感兴趣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因户而异制定“普法菜单”,将法律法规知识“快递”到家,确保精准普法,因需普法,满足村民的法治需求。

  开工作新局 她是法治“妙招姐”

  37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陈建清的“法律明白人”工作别开生面。

  以蓬安县开展“法律七进”为契机,陈建清在村里开办法治讲座,鼓励村“法律明白人”和“学法热心分子”轮流担任主讲人,讲法条、讲政策、讲时政,确保村民法条清、政策清、民生清。

  陈建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贴合本村实际的“眼、耳、口、鼻、手”五感工作法:用“眼睛”去发现村况变化、民生百事;用“耳朵”去倾听民意诉求、批评建议;用“嘴巴”去调解矛盾纠纷、建言献策;用“鼻子”去嗅出“火药味”;用“双手”去打造法治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五感”工作法的运用,大量减少了村上的矛盾纠纷,大力推进了依法治村进程,大幅度提高了村民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村民们都称她为“法治妙招姐”。

  耐心解纠纷 她是矛盾“灭火器”

  近年来,为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陈建清在兴旺镇司法所的帮助下,在村子里建起了“365”法律调解工作室,工作室以“服务为民365,矛盾调解不打烊”为宗旨开展工作,不分昼夜地为村民解决矛盾纠纷。

  村民李某(化名)因工伤事故致残,多次找用人单位协商赔偿无果,走投无路的李某一度产生了危及生命的错误念头。

  当天凌晨三点,得知此事的陈建清立马从床上起来,联系工作室其他成员赶到李某家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以案说法,以心化人,一夜的陪伴和劝说终于使李某放弃了该念头。随后,陈建清同工作室联合镇司法所一起帮助李某积极与用人单位协商,成功帮李某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近年来,陈建清联合村其他“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作用,为村集体建设积极建言献策20余条,被成功采纳15条;开展普法宣传100余场次,村民普法教育率100%;调解矛盾纠纷6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避免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三青沟村被评为“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和“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村”。

  “对我来说,‘法律明白人’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只要村民们需要我,我就有价值,我乐于当好‘服务员’这个角色”。陈建清如是说道。(记者 李双早 见习记者 易冠辰 文/图)